商标代理 https://www.jyip.com/trademark 我们就这么走,错就错了。 文|华商韬略张静波 上海车展,成为一道分水岭。 曾经,跨国车企对我们来讲,是珠峰一样难以逾越的存在。中国汽车产业数十年的历史,就是一部俯首学习、追赶西方的奋斗史。 但如今,斗转星移,在2023上海车展上,外资巨头拿着皮尺和放大镜,研究起了他们的中国对手。 【史上第一次!】 进入中国40年,跨国车企们还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张过。 短短10天的上海车展,吸引了大众、保时捷、法拉利、丰田等几乎所有跨国车企,海外高管们纷纷包机参展,半个董事会都来了! 他们在中国车企的展台前长时间驻足,排队围观、学习。有车企甚至拿着皮尺,跪在地上仔细研究起来。 在众多被外企高管追捧的中国车企中,比亚迪无疑是最靓的仔。 上海车展的豪车馆,历来是宾利、法拉利、兰博基尼等海外豪车的天下。但今年,它们的风头被比亚迪仰望U8抢走。 从车展第一天开始,仰望U8的展台前,人山人海,以致需要排队很久才能一睹芳容。 即便这样,也阻挡不了兰博基尼、法拉利的高管们,慕名前来。 让这些燃油车时代的霸主们,低下身段,前来虚心学习的是比亚迪引领电动车时代的众多黑科技: 易四方、云辇、刀片电池…… 技术曾是海外车企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利器。但如今,电动车时代,国内车企成了掌握黑科技的人。 比技术,更让海外车企恐惧的是,传统燃油车在上海车展上,几乎找不到任何的存在感。这预示着: 一个旧时代的结束,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。 消费者也开始用脚投票,他们纷纷抛弃燃油车,拥抱电动车。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第一季度,比亚迪成功超越大众,登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。 在中国乘用车近40年的历史上,这是自主品牌第一次战胜外资企业。 同样是在一季度,中国以109万辆的出口量,成功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,打破了日本人自1980年以来,保持了43年之久的纪录! 中国汽车产业一举翻身,凭借的是电动车的崛起。 然而,仅仅十年前,作为中国电动车产业最大的推动者之一,比亚迪却遭遇一场口诛笔伐,在某些人眼中甚至成了汽车产业的“罪人”。 【“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”】 2011年,比亚迪遭遇创业以来最大一次挫败。 那年9月,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,它成了众人炮轰的对象,有专家愤慨道:“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,比亚迪是有责任的!” 会场外,这家企业更是四面楚歌:销量暴跌、股价暴跌、经销商集体退网……很多人认为,比亚迪要完蛋了。 10年后再看,当初这些判断,都成了笑话。 全球第三,超越大众……对中国车企来讲,这样的成绩几乎是天方夜谭。但眼下,它正成为现实,而创造奇迹的,正是比亚迪。 这个奇迹的源头,始于20年前。 2002年10月,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深圳总部召开股东大会,议题只有一个:收购秦川,进军汽车行业。 很多人闻言反对,但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,因为他们知道:不管怎样反对,王传福终究会按自己的意志做决定。 不但要造车,还要造电动汽车——这就是王传福的意志,也是伟大梦想。 这个梦想吓坏了香港资本市场,基金经理们威胁要抛光比亚迪的股票。王传福却嘲讽对方:目光短浅,一眼只能望两三年。 尽管外表坚定,但王传福的内心也有挣扎。 在收购协议签字前几天,他一字一顿地问身边人,“我们有戏吗?”得到的答复是: “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。” 王传福的担忧、身边人的回复,都不无道理。 20年前,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,别说电动车,连燃油车都还没整明白。 放眼全球,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,刚刚在电动车EV1上铩羽而归,特斯拉那时尚在襁褓中。 整个市场,无人看好电动车。 冰冷的现实,很快就重创了比亚迪。当他们试图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时,对方要么不合作,要么干脆报出天价。 既然没人愿意陪着冒险,比亚迪只好自己动手。最终,比亚迪炼成了垂直一体化大法——除了轮胎和玻璃,什么都自己生产。 大法虽好,但怎么活下去还成问题,只有活下去,才能实现伟大梦想。 在大洋彼岸,特斯拉的办法是融资。20年36轮融资,先后烧掉了200多亿美元。 王传福的背后,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,他活下去的办法是向现实妥协,靠造燃油车来养活电动车。 即使造燃油车,比亚迪面临的难度,也是地狱级的。2003年,比亚迪耗资过亿,造出了第一款新车,内部代号316。 兴奋的王传福,邀请全国经销商来参观,换来的是一片摇头。一怒之下,王传福挥起了铁锤。 那一天,天空飘着小雨,又阴又冷,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至了冰点。 但这个读遍了汽车类书籍,声称造车就像造玩具的男人,并没有放弃。 他很快吸取了教训,在模仿丰田花冠的基础上,造出了比亚迪F3。这款产品迅速席卷全国,成为一代神车,也造就了比亚迪的销量冠军。 【“比亚迪要完蛋了”】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,那今天的国产车,也只不过多了一个燃油车巨头。 暂时向现实妥协的王传福,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梦想。2007年,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,他语出惊人: 未来是混合动力、电动车的天下。 这是比亚迪首次明确自己的新能源战略。但王传福在电动车上的布局,早在造车之前就已经开始。 2004年,比亚迪微电子成立。两年后,比亚迪电动汽车研究所成立。 这种按部就班的谋局布子,在2008年开始突然提速。那一年,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。 第二年,比亚迪一口气采购了200多吨磷酸铁锂,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卖家。甚至,还布局锂矿,杀进光伏产业。 在燃油车一统天下的年代,比亚迪在电动车链条上的布局,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。 也正是因为这种领先,让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 以IGBT芯片为例。2005年,比亚迪刚组建IGBT研发团队时,整个车规级市场,几乎看不到任何需求。 三年后,当它收购宁波中纬,准备自己生产芯片时,质疑声排山倒海而来。在很多人看来,比亚迪接手了一个月亏5000万的大窟窿,一个看不到任何盈利希望的烂摊子。 比这些质疑声更可怕的,是来自行业和市场的否定。 2011年9月,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,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,一位专家愤慨道:“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,比亚迪是有责任的!” 言外之意,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。 在会场之外,比亚迪更是四面楚歌:多年的激进扩张,引发大量的质量投诉,最终导致销量暴跌、股价暴跌,经销商集体退网……很多人因此认为,比亚迪要完蛋了。 这些变故集中爆发,超出了王传福的预期。更糟的是,他期盼的那个“电动车的天下”,没有及时到来。 事实上,即便三年后的2014年,新能源汽车政策落地,电动车也没有立刻爆发,反倒是燃油车不断井喷。 在这个漫长的产业等待期里,王传福只能一边目送吉利、长安绝尘而去,一边用燃油车赚来的钱,艰难地维系着自己的电动汽车梦。 但这种坚持和隐忍,也让比亚迪炼出了刀片电池、DM-i混动等技术,最终在电动车时代到来时,全面爆发。 【“我们就这么走,错就错了”】 为了梦想,与现实妥协,在妥协中,又不忘坚持自己的梦想。 这样的生存哲学,在过去20年,被王传福和比亚迪演绎到了极致。 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。当年,通用汽车之所以放弃电动车,就是因为锂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。 在锂电池领域,一直存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之争。 选哪条路,在比亚迪内部曾有过分歧。2005年,数名技术高管在董事长办公室,与王传福展开了激辩。 在他们看来,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,更有前途。但王传福认为,三元锂电池用到大量钴和镍,都是中国稀缺的,将来大规模商用时,会被卡脖子。 从大学开始,王传福与电池打了半辈子交道。他最后拍了板:“比亚迪只有做磷酸铁锂,在中国、在世界才有出路。” 但他的这个判断,在现实中却先后数次遭到打脸。 先是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,向中国发起了磷酸铁锂专利战。 紧接着,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纳入能量密度指标,三元锂电池开始井喷,而磷酸铁锂电池不断被边缘化。 受此影响,比亚迪将动力电池的王座拱手让给了宁德时代。 在现实面前,比亚迪再次选择了妥协,它没有固执于磷酸铁锂,而是同时生产两种电池。 但妥协的另一面,则是不忘坚守。即便被大多数车企抛弃,甚至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,比亚迪也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研发。 最终,凭借2020年发布的刀片电池,比亚迪以一己之力,将磷酸铁锂电池拉了回来。 比亚迪的生存哲学,最极致地体现在它的外观设计上。 一直以来,比亚迪的车型设计都被认为“土得掉渣”,尤其是那独树一帜的汉字按键。 但无论吐槽再多,王传福依旧我行我素,“中国人要有骨气和信心……为什么不能用?我们就这么走,错就错了。” 王传福对汉字的情结,或许源自他早期的一次出国经历。当时,他到国外出差,对方海关执意要看他的返程机票,生怕他赖在国外。 这让他感觉受到了侮辱,事后,他撂下了一句狠话:“让我留下我都不愿意。” 但即便固执如此,该妥协的时候,王传福却丝毫不含糊。 2016年,王传福从大众挖来沃尔夫冈·艾格,担任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,并在深圳打造了一座先进的全球设计中心——黑水晶。 艾格的加盟,为比亚迪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设计语言。 从宋MAX开始,比亚迪汉、仰望U8……被人吐槽了很多年的比亚迪,突然脱胎换骨,发布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产品。 从技术到品牌,当比亚迪补上设计这块最后的短板时,它的爆发也就水到渠成了。 【挤地铁的王传福,更可怕】 技术创新,讲究的是节奏。 任正非曾说过:领先半步是先进,领先三步成先烈。科技史上,因为布局太超前,死在半路上的企业不计其数。 比亚迪在电动车赛道上的布局,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,却最终活了下来,这在很大程度上,得益于它既懂坚持又懂妥协的生存哲学。 而这套哲学的精神之源,正是王传福。 这个喜欢标榜自己“搞自然科学出身”的企业掌门人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都更像是一个技术控。 他喜欢读书,办公室的书架上,堆满了技术类的书籍。 他的生活很单调,每天工作12个小时,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工厂、实验室,和工人们一起抓研发进度。 王传福很享受这种身份,不管什么场合、见任何领导,都喜欢穿工服戴工牌。 对技术的痴狂,让王传福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非常自信,有时甚至表现为是自负。 他曾经说过:“我不相信我们中国人造不出最好的汽车。” 他更蔑视西方的技术壁垒,在他看来,这就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,让其知难而退。 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断言,大陆就是以举国之力,也很难造出顶级芯片时,他回怼道:芯片又不是神造的,而是人造出来的! 这样的自信,也让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,说一不二。 当年决定进军汽车产业时,有记者曾问他,这是你个人的决定,还是集体讨论的结果?王传福答道: “我的意见就是公司管理层的意见。” 自信的人,通常都很固执、不懂得妥协。但如果你据此认为,王传福也是这样的人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 事实上,自信并没有让王传福变得死板。只不过,他的妥协里总带着几分技术控的执拗。 据彭博社报道,王传福早年曾去香港见投资人。 路上,这位董事长被下属建议,捯饬一下自己的外表。而他的解决方案是:花几美元,从路边小贩那里买了一件新衬衫。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·芒格,曾经这样形容王传福: “这家伙简直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。他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,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搞定。” 很多人光注意到前一点,却忽视了后一点。 对企业家来讲,光有梦想还不够,还要能把事情搞定。为此,他必须知道哪些自己能做,哪些要求助于现实。 没有这种妥协,比亚迪不可能熬过漫长的产业等待期。 2008年,王传福曾吹过一个牛:比亚迪2025年要做到全球第一。因为这个牛,王传福被嘲笑了很多年。 其实,早在2003年,在“忽悠”技术专家廉玉波加盟比亚迪时,王传福就给他讲过这个梦想。 十几年前,在中国汽车产业敢吹这种牛的,王传福恐怕是第一人。 彼时的王传福,多少有些心虚。2010年,为了迎接巴菲特来访,他组织了50多人的接机团,并亲自给后者当司机。 到了上海车展,王传福却信心爆棚,他甚至不顾首富身份,自己挤地铁去车展。 但挤地铁的王传福,显然令对手更加害怕。 从2002年决定做车,到2022一鸣惊人,成为中国第一、全球第三大市值车企,以及全球能源冠军,再到如今的仰望。只争朝夕的王传福用7000多个日夜,改变了中国汽车业,改变了世界汽车业,并且还在改变更多。 【参考资料】 [1]《王传福:比亚迪,筑梦四时》商界 [2]《王传福忍痛砸毁316比亚迪孤注一掷F3》搜狐汽车 欢迎关注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